第一时间免费试用新奇酷炫产品,还有众多优质达人分享独到人生经验,快来新浪众测体验各领域最前沿、最有趣、最好玩的产品吧~!下载客户端还能领取专属福利!
在谈论小米首款智能手表之前,我们想先说几句这个品类在中国的坎坷历程。
对于国内用户来说,三星是很多人的启蒙,但更多的国内用户还是记得moto 360。即便第一代并未面世,但它的出现依然成为了智能手表的巅峰。以至于多年后,它的粉丝(比如我)依然认为它依然是最漂亮的智能手表,这一点毋庸置疑。
三星的 Galaxy Gear 是一款方形相机,销量不佳,但却具有开创性
Moto 360 是那个时代最漂亮的智能手表
那是厂商在智能手表探索中的阶段性胜利,当时很多大大小小的厂商都认为这将是继智能手机之后的下一个风口,于是纷纷在这个领域发力,比如像motoLG这样的大厂,也有像PEBBLE这样的小型众筹产品,他们都觉得下一个时代已经到来,自己超越苹果的机会终于来了。
曾经有很多Android智能手表厂商,但是几年之后全部倒闭了。
但……现实很残酷,这些厂商很快就失败了。因为智能手表性能太弱,根本打不过手机。安卓智能手表不是蓬勃发展,而是萎靡不振。苹果再次后来居上(也经历了曲折的产品定位调整),而三星则凭借自己的 Tizen 活了下来,还有一些另辟蹊径的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
有意思的是,国内用户对于正在蓬勃兴起的安卓智能手表运动并不太了解。因为谷歌的原因,国内知道wearOS的用户并不多。那段时间,高端用户迷上Apple Watch,预算有限的用户戴小米手环;少部分高端玩家则在水货wearOS手表和出门问问之间轮流选择。
这也说明了小米为什么要做手表,用户基数不小,手环大家戴了这么多年,产品虽好,但毕竟是手环,软件生态有MIUI领先,有用户基数,有话语权,硬件生态已经足够大,可以在小米手机和小米智能家居之间增加一个更贴近人体的产品。
小米手表盒
外表……有点不自信
这是小米手表在发布前被诟病最多的一点,雷军在微博放出官图后,评论几乎都是一边倒的批评,渲染图确实有点像Apple Watch。
拿到真机之后,侧面轮廓和配色确实很相似,尤其是右侧的数码表冠和电源按钮。
真机的线条非常硬朗,最相似的部分就是数码表冠。
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小米采用的是方形屏幕。
我们在评测第一代 Apple Watch 时就谈到了方形屏幕,它不会像圆形那样浪费空间,可以显示更多信息。但在操控方面,点击屏幕上的应用图标还可以,但翻页基本不可能,因为手指遮住了一半屏幕。所以即便是想要将屏幕上所有硬件按钮虚拟化的苹果,也不得不发明数字表冠来帮助翻页。
小米手表外观
这也意味着,只要是方形手表,除非你不考虑翻页功能,否则都无法避免Apple Watch作为最优解。
小米手表左侧
小米手表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花时间去寻找更好的答案,而是把已有的最佳答案填上去小米手表,并在一些表盘甚至图标上直接“致敬”苹果,这是很不自信的表现。
小米手表和Apple Watch
当然,设计师也试图让它不那么像Apple Watch,即将大部分都设置成直线,但我们不认为这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它让手表看起来有些厚,厚度(不包括底部传感器)为12.3毫米。
虽然Apple Watch 5代用卡尺测量也是10.8毫米左右,但是弧形的表壳让它在视觉上显得薄了很多。
小米手表佩戴时究竟是什么样子
这款手表的表带和大多数智能手表一样,采用了卡针式的设计。为了追求直线设计,金属表耳直接与表壳相连,但它的质感和颜色其实更像是硅胶表带的颜色。表耳插头长度为 20 毫米,有效宽度为 18 毫米。后期更换表带时小米手表,看起来还是黑色的,这样一体感才能发挥到最好。
表带是可拆卸的,但由于表耳(与手表的连接处)是哑光黑色,因此搭配浅色表带可能会看起来有点尴尬。
小米手表共有两个版本,分别是“小米手表”和“小米手表尊享版”,我们拿到的是前者。尊享版外观与普通版一致,1.78英寸屏幕、368x448分辨率、44mm表壳尺寸等基本参数,处理器和大部分规格都一样,区别就体现在表壳/表带和屏幕玻璃材质上。前者为铝合金+硅胶+康宁大猩猩玻璃3;后者为不锈钢表带+不锈钢表壳+蓝宝石玻璃,价格更贵,也更耐用。
手表背面采用陶瓷材质,拥有四个充电触点。
硬件:几乎是Android阵营中最好的
对比其外观,这款手表的整体体验几乎是(国产)Android手表阵营中最好的。
先从最显眼的表盘说起。1.78 英寸、368x448 分辨率的表盘像素密度为 326 ppi,足以确保在这块小屏幕上看不到任何像素。这块屏幕也支持常亮功能,但不如苹果的先进——屏幕关闭时,会显示时间和日期。
小米手表居然有屏幕关闭模式
小米手表普通版和尊享版均采用高通骁龙3100 4G版本,存储配置也均为1GB+8GB,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性能体验是一样的。
骁龙Wear 3100 4G是高通针对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推出的处理器,采用分层系统架构,集成四核A7处理器、超低功耗协处理器以及学习引擎。相比上一代Wear 2100,Wear 3100 4G可根据不同的显示屏类型、电池容量和终端进行配置,从而提升续航能力。
我们没有对这款手表进行跑分测试(主要是因为没有跑分软件),不过在日常操作中,这款产品的流畅度是没有问题的。
此外,小米手表还提供了线性马达、震动、内置独立扬声器等,这些并不是特别引人注意的,使用两天之后,我们还是觉得最方便的还是NFC部分。这款手表继承了小米手机全功能NFC的优良传统,公交卡、门禁卡、钱包都可以。
NFC功能一直是小米手机的优势,如今移植到手表上
体验部分最大的优势是米家的融合
小米手表所采用的系统被称为“MIUI for Watch”,与很多国产自研系统的产品(比如华为手表GT)不同,MIUI for Watch的核心是真正的谷歌wearOS,大致相当于MIUI与安卓的关系。
因为一些原因,原生的Google架构在国内无法运行。于是,虽然Android系统在国内发展起来了,但是Google生态被去掉了小米手表评测:骁龙3100芯片连接米家生态,各家都换上了自己的账号体系、地图、软件商店、健康生态等等——小米的手表系统也是这么做的。在这款手表上,语音助手是小爱同学,地图是搜狗,有声读物是喜马拉雅,音乐是QQ音乐,智能家居管理系统是米家,还支持Keep、支付宝、航旅通等第三方APP。和国外的产品相比,可能看起来不是那么洋气,但是使用人群更加广泛,当然这些第三方APP可能刚刚上线,稳定性还有待提升,QQ音乐就遇到了卡顿的问题。
主菜单界面
打开菜单,方方正正的图标很有小米风格,和手表的外观也十分契合。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些部分,比如表盘,又比如剧院模式的小图标,好像是借鉴自苹果的……MIUI for Watch 界面中,wearOS 的痕迹并不多,不过从连接时间就能注意到,除了小米穿戴 App,初次连接时还需要下载 wearOS App,它提供手表与手机通信、转发手机的消息推送等基础连接服务。
小米自家手表,对米家智能产品的控制更好
手表上的通知可以分组,阅读时不会感觉太杂乱。大家最关注的微信,在手机上登录后,可以直接在手表上登录,可以用语音或文字回复(文字是先输入再转语音,不是直接输入)。虽然还是要转圈圈,但“能用”。从之前微信在各种手表终端上的表现来看,指望它取代手机是不现实的,没时间的时候偶尔回复一下就够了。
微信可直接回复语音消息或将语音转文字,但无法识别第三方表情
在手表上的所有应用中,米家是最让人惊喜的,它可以直接在手表上控制家里的电器,虽然比手机版还是小了不少,但比Apple Watch平台上的版本要强大很多,这是米家最核心的优势,我们相信未来他们也会围绕手表做出更多的玩法,并与智能家居进行联动。
关于连接和电池寿命
小米手表日常使用蓝牙或者 WiFi 与手表通讯,这点和 Apple Watch 差不多。另外还可以通过 eSIM 的方式让手表独立通讯——这是中国企业比苹果做得好的地方。手机上可以直接申请三家运营商的虚拟卡,一号多端(手机和手表同一个号码)或者多号多端。目前三家手机供应商都有入口引导用户直接激活,但最后还是要跳转或者安装对应运营商的 App,而中国电信依然不接受申请,另外两家只能在部分省市办理——这些都是运营商的限制小米手表评测:骁龙3100芯片连接米家生态,小米已经尽力把这个体验做到最好了。
手机App引导您申请eSIM
在我们实际测试的两天时间里,屏幕一直设置为自动亮度调节,每天推送百余条消息,偶尔听听音乐和导航,再步行半小时,这块手表大概可以使用一天半的时间,这个时间已经接近Apple Watch的使用时间,也是业内的正常水平。对于一款全智能手表来说,屏幕、处理器以及检测心率的各种传感器都是最大的耗电设备,而且它还要一直保持和手机的连接,所以拿续航能力跟一款能待机半个月的手环来比,不太现实。
570 mAh 电池,续航时间超过一天
总结:国内Android用户的新选择
这款小米手表最主要的缺点就是外观,原因无非就是跟苹果手表太像了,在这方面小米手表的设计团队不够自信。
相比于颜值,就是用户体验。正如开篇所说,谷歌 WearOS 在国内无法直接使用,智能手表的市场需求远小于手机,并没有太多大厂商愿意在智能手表上投入人力物力。因此,国内安卓手表市场其实一直是空白(华为中途改做非智能手表;出门问问大概是唯一的例外,但大众认知度较低)。
小米手表
从这个角度来看,小米手表虽然来得晚,但我们终于看到有大厂投入其中,也成为国内用户为数不多的wearOS选择。并将语音助手、地图、天气等全系列功能适配到手表上,并借助米家智能家居的优势,让智能手表有了真正的生态概念,而非单纯被当做手环使用。